天主教來台傳教壹百年簡史:1859~1959 |
出版者:天主教道明會 中華民國四十九年
|
目 錄 |
|
序言 高道隆 |
今年欣逢天主教道明會士來台傳教百週年紀念,這是一個富有歷史意義之紀念日。茲特介紹台灣傳教之發展概況,使我們教友對於初傳傳教之困難及如何克勝困難之歷史,有所認識。這就是本書出版之動因。本書原係前台灣監牧楊多默,于一九四一年以日語寫成的,茲特譯成中文,作為慶祝傳教百週年紀念刊物。 天主教在傳教區奠定基礎後,尚應努力宣傳,訓練新教友,效法初期教友之德表,繼續傳教區之光榮歷史。 研究傳教歷史,不但為教友,就是為傳教士及傳教人員,都有莫大的裨益。傳教歷史是社會一大問題;因為傳教歷史與社會文化有密切之關係,因為福音之精神力量在人類文化之發展中有重大之影響,並且台灣傳教歷史與一般研究本島文化之歷史者有很大之幫助。 我們所謂台灣傳教百週年紀念,其實根據歷史,是重建台灣教區百週年,並非開教百週年,因為在三百年前道明會士即已來到台北開教,且有良好之成績,百年前傳教士復來寶島繼續寫下傳教之歷史。 道明會士並未忘懷過去所播下之信德種子,曾以殉道者之血淚灌溉成長,故于二世紀後,捲土重來,重整已開教之台灣教區,惟此次傳教是從南部開始,且以高雄為傳教中心。 道明會郭斐迪神父,是第一位來到高雄的傳教士,昔年他在傳教時遭遇多少困難。不是我們今天所能臆測的。然而他能龍克勝萬難,再接再勵,奠定傳教基礎,成為道明會士之先鋒,台灣傳教士之楷模天主教在南部建立基礎。十年後,開始發展到中部,第一位傳教士來到中部者是吳神父,他在台灣傳教六十年,創建中部教會,至今教友猶記念不忘,他的功勳在台灣傳教史上是不可泯滅的。 重建北部教會者是何神父,繼之為林謀才神父,他曾在台北創辦靜修女中,榮陞為台灣第一任監牧。 天主教曾在日據時代,遭遇重大損失,傳教無法發展,各種宗教沽動都受限制,領洗人數減少,傳教士雖努力傳教,仍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當時道明會當局因鑒于傳教困難,環境壓迫,故未增派教士來台。但是在台傳教士雖在日據最困難時代,仍繼續傳教。不計較當時之成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大陸變色,教會受到空前之浩劫,惟台灣教會卻開始光榮的時期。寶島人數激增,許多傳教士來台灣傳教。全台分為五個教區,因著傳教人員之增加,經濟充裕,傳教自由,教會盛譽,教友日增,造成傳教百年後之台灣教會達到最繁榮的階段。我們應感謝天主給予我們傳教發展之繁榮,然而也不要忘記,這個主之葡萄園,是經過百年來傳教士辛苦耕耘,才有今日煌輝之收獲。 百年後之台灣教會前途是非常光明的,定不辜負百年前備嘗苦辛傳教士之期望。 我們祈禱天主,祝福這個美麗寶島,領受信德之光,祈求玫瑰聖母繼擴護佑由她慈恩所創建之台灣傳教區。 主曆一九五九年
|
附言 |
光復前後的教務 台灣教會在日據時代格於本省人之迷信及日本之神道主義之觀念,發展非常困難,太平洋戰事爆發後,日人深恨歐美人,對于在台之西班牙籍傳教士亦嚴加監視,致使傳教工作無法進行,且迫令傳教士集中于嘉義等地,不得出外傳教。當時二十餘位道明會士均不能自由傳教,多馬司監牧亦無法執行監牧職權,教廷遂委任日人里協(此字寫為月劦)淺次郎神父為台灣監牧。里協氏于一九四一年由日本來台接任,居于高雄主持教務。道明會士退居輔導地位。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翌年里協淺次郎返國,臨行時委派本省涂敏正神父為代理監牧,代理全台教務。 今日的台灣教會 一九四八年羅馬教廷正式委任道明會士陳若瑟神父為台灣監牧。當時我政府遷台,寶島人口激增,教廷為加強管理教務起見,先後在台成立五個教區。一九四九年成立台北教區郭若石為監牧。高雄教區陳若瑟為監牧。一九五一年成立台中教區由蔡文興監牧主持。一九五二年成立嘉義與花蓮教區,分別由牛會卿、費聲遠主持教務,同時台北教區升格為總主教區,郭若石為總主教。自是時台灣道明會神父集中于高雄教區,展開光復後之大規模傳教運動,到處成立天主堂。教友人數激增,現在全台教友有十六萬人,高雄教區共有四萬餘人,教務仍在不斷地進展中。 在慶祝台灣傳教百週年紀念的前夕,羅馬教廷宣佈任命我國首任樞機田耕莘總主教為台北總主教。于斌總主教為輔仁大學校長,兩位中國教會之偉大人物即將聯袂返國為台灣教會,創造光榮的歷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