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走過半世紀的靈醫會 公元一九九六年,對天主教靈醫會而言是值得特別紀念的一年, 因為今年適逢靈醫會從義大利到中國服務滿五十周年,值此意義非凡 的時刻,且讓我們回顧這一段半世紀關懷與奉獻的歲月。 靈醫會是什麼團體? 天主教靈醫會的會祖聖嘉民.德.雷列斯(St.Camillus De LelIis),一五五○年出生於義大利中部,年少時嗜賭如命,直至二 十五歲以後浪子回頭,曾進嘉布遣會,但因腳生壞疽而退出。為治療 這履醫罔效的痼疾,便住進羅馬雅各伯醫院,在住院期間,他體驗出 病人真正的需要,於是創立修會的構想,便在他對病人的熱誠中孕育 。幾經艱辛和奮鬥,終於一五八六年三月十八日蒙教宗試斯篤第五的 批准,小小的靈醫會於焉誕生。三個月後,教宗再下詔書,欽准這新 生修會在會服的胸前和斗蓬的右肩,綴上一紅色的十字:這不但明白 地表示會士們工作的特點—仁愛和犧牲,也充份地顯示了耶穌所賦予 他們的使命—「你們去醫治病人,宣講福音。」(路.十.9) 靈醫會的聖願除原有的「神貧、貞潔、服務」外,還添了「仁愛 」,若此聖願,會士們該盡心竭力地為病人及貧窮的人服務,連在生 命的危險中也不例外,因為當時的傳染病,如霍亂、瘟疫等,屢次在 不同的地區蔓延,所以該會便多了一部「獨有的」殉道錄?記載著會 士們為仁愛工作而犧牲的史實。教宗額我略十四眼見靈醫會對社會的 貢獻和影響,便在一五九一年九月二十一日把靈醫會列為發「大願」 的修會之一。 一六一四年七月十四日病人的宗徒一聖卡彌洛離世歸主,他所留 下的遺產就是一份視病人如第二基督的精神。 一七四六年,教宗本篤十四把聖嘉民列入聖品。 一八八六年,教宗良十三立聖嘉民為醫院及病者的主保一九三○ 年,教宗庇護十一鍚封聖嘉民為普世男女護士、公教護病團體的模範 及主保。 靈醫會創會四百○四年後的今日,全球七大洲都有他們的蹤跡, 會士們分佈在各角落的醫療團體,默默地為病患服務:他們不求聞達 於世,只願安慰那受苦的基督,同時毫無疑問地,靈醫會的工作充滿 了濃厚的末世性(Esca1ologlcal )色彩,因為他們在安慰憂苦,輔 導臨終時,就與人們一齊接觸世末的道理,而期待基督光榮的再度來 臨。此真理鼓舞著他們每個人鞠躬盡粹。 耶穌對宗徒們說:「你們要去醫治病人,並給他們說:天主的國 臨近了。」(路:十.9) 天主教靈醫會在中國 靈醫會和中國的接觸始於公元一七二七年,正當清朝雍正皇帝在 位,羅馬傳信部派遣兩位靈醫會會士首度到北京傳教。 二百多年後的一九四六年四月一日,靈醫會會士一行五人,在教 宗及靈醫會總會長的祝福下,動身來到中國大陸,六月三日抵達雲南 昭通,受到邀請他們來華的主教、神父及教友的熱烈歡迎。 在貧瘠的土地上,會士們依既定計畫,憑著仁愛的精神,於會澤 開辦起第一家醫院,在巧家興建小醫院和一家診所,從艱苦中建立痳 瘋病院,照顧人見人怕的痲瘋患者。 山區交通不便,洋溢著愛心的會士,外出照應在家的病人,送藥 送飯,噓寒問暖,把無差別的愛,散播在雲南荒蕪的大地上,受到尊 重和感謝。 不久,大陸變色,共產黨接掌政權,部份會士遭到拘禁,公元一 九五二年,所有的會士被迫離開雲南,教會打算給他們較好的地區, 但他們拒絕了,反而選擇偏遠而艱困的地區,展開未完成的職志,其 中一部份前往泰國,一部份來到臺灣,選擇環境不佳的澎湖和羅東兩 地,做為再出發的起點。 仁愛工作再出發 一九五二年四月,從大陸離開的六位靈醫會會士和四位修女於香 港商討未來的去向,決定一部份會士轉往泰國,另一部份前往台灣, 繼續上天所賦予的仁愛工作。而前來台灣的會士中,潘志仁神父和一 位修女去了澎湖,從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歷經困難,在馬公建立一所 「瑪利診所」,即現今澎湖惠民醫院的前身。其餘的五位會士、三位 修女和范鳳龍大夫選擇宜蘭縣羅東鎮,創建「羅東聖母醫院」。何以 選擇馬公和羅東做為靈醫會從事愛德工作的起點呢?因為二次世界大 戰後,台灣這二個地方較為偏遠、落後,更需要醫療服務。 澎湖馬公惠民醫院 潘志仁神父於一九五二年四月率會士們抵達馬公後,便在如此困 難的環境下,開展靈醫會為貧窮漁民服務的工作。一九五三年馬仁光 修士從羅東聖母醫院前來馬公,三個月後(六月廿五日)「瑪利診所 」成立,設有最新儀器(一間檢查室和X光設備)、最佳藥物,隨即 獲得島上居民的讚譽。 同年九月四日羅德信神父接替潘神父,並成為馬公天主教會的負 責人,並在醫療訪問過程中深覺建造醫院的迫切,而孕育了惠民醫院 ,時為一九五四年。 這項龐大的工程花了三年籌募基金,另外必須克服沒有設計師、 合格的工程師、有經驗的建築師等難題,其他如鋼筋、水泥、木材、 磚瓦須從台灣購買,以不定期的陳舊馬達駛動的船隻運回馬公,沙子 、石頭、石灰和碎石子用牛車搬運,碎石子則多由少女和婦女以手工 將大石塊打碎。 經過積極籌建,一九五七年五月廿日在梵芾岡教廷駐華公使黎培 理主持下,馬公惠民醫院正式開幕,為一棟兩層甘大反,座落於原瑪 利診所之旁。樓上設二間外科手術室.會客室、廚房.廁所等,樓下有 十四間一、二等病房,設備俱全。唯外科手術室的器械係由羅東聖母 醫院分送過去的。 由於秉持聖嘉民「視病猶親」的宗旨照顧病人,也改變了居民們 醫院不是等候死亡之所的觀念,病患求診日眾,一九六○年拉大病床 至四十五床,一九六六年將院舍增建至七十張床,直至今日一二○床 。 宜蘭羅東聖母醫院 靈醫會是一個滿溢著仁愛的團體,以病護為主體,當一九五二年 四月會士們離開大陸選擇來台灣時,醫療環境落後的宜蘭羅東被相中 了,同年六月十五日會士和修女抵達羅東,並租下當時已休診的博愛 診所,開始行醫濟世。 一九五二年七月十七日范鳳龍醫師開了來台的第一刀,為一名五 十歲左右的女病患,取出重達十二公斤左右的子宮肉瘤,二個月後靈 醫會士買下台式尖頂平房的博愛診所,更名為「聖母醫院」(象徵會 士們願意像母親之於子女般照顧病患),小小的醫院僅有十二張病床 ,十二月自建的一棟尖頂平房落成,容納二十張病床。 草創之時的聖母醫院,可說備極艱辛,開刀房沒有通風設備,連 止血鉗也沒幾支,更沒有現代無影手術燈,二天醫護人員在高瓦特的 電燈下開刀,實在熱得受不了,只好在腳下放冰塊消暑。當時只有護 士13位,而醫院中主事的神父、醫生、修士、修女們無不上下一心, 同甘共苦,樹立了良好的典範,員工們受到精神感召,不惜一切犧牲 、奉獻。院方對貝工的照顧也細微周到,無形中成了聖母醫院的傳統 風範。 在全院人員孜攷矻矻努力下,慕名遠道求診的病人不斷增加,最 遠的可能要屬馬祖一位被地雷炸得血肉模糊的民眾,指名到羅東聖母 醫院治療,經細心照顅,終得康復返家。困苦病人的需要,這群靈醫 會會士們到處奔忙募款,一九五五年七月增建外科大樓乙棟,擁有病 房一百多床。一九五九年位於冬山鄉丸山村的聖母分院成立,初期亦 僅有十二床,專為治療肺結核病患,由巴瑞士修士負責。聖母分院於 一九六七年增建二層樓房,病房六十二床二九七三年擴建為三樓病房 ,床數增至八十三床,佔床率達百分之九十三,對肺結核防治的貢獻 頗大。 一九八七年二天,會士們排除萬難,取得羅馬總會同意,興建面 積達萬餘坪的十一樓門診外科醫療大樓,於一九八九年落成啟用,蘭 陽地區健康守護神的聖母醫院成了羅東的新地標。 四十四年來,聖母醫院由一問問小平房逐漸擴展到如今現代化的 病房,經歷的是一段艱辛的發展史,歷任院長梅祟德神父、安惠民神 父、達神家神父、羅德信神父、呂道南神父和馬仁光修士、卡通靈修 士、柏德琳修士、高國卿神父、傅立吉神父、楊家門神父等諸多會士 們披荊斬棘的精神,深受當地人敬重,尤其是張修士、高修士、巴修 士、華神父、范大夫和修女們所留下來服務的典範,鼓勵著大家追隨 基督慷慨與博愛的芳表,繼續向前邁進。 展望未來 天主教靈醫會在中國走過半個世紀,他們的成就在於默默地付出 ,那兒需要他們,他們就去那兒,從大陸雲南的出發,再到澎湖、台 灣,所建立的服務事業都是為人民所需要的,例如聖嘉民啟智中心、 惠民殘障服務中心、聖母安養中心、蘭陽青年會、聖母、聖音、聖立 、樂仁、貝貝幼稚園等,他們真正地實踐耶穌基督的仁愛精神。 而今,台灣社會富裕了,不再有人排隊在聖堂前等著領麵粉、奶 油了(美國當時因政府自大陸撤退來台灣,由於環境貧窮,委託福利 會支援台灣民生用品,透過台灣天主教會救濟人民)。也因著台灣社 會的變遷,靈醫會近幾年來發展的重心,逐漸趨向社會弱勢需要,如 安養院、智障者、安寧服務....等,才是展現靈醫會會祖聖嘉民的精 神。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靈醫會匯集台灣愛心人士捐助的善款和一輛 痲瘋病患專用巡迴醫療車,及救濟藥品數批,運送到雲南省皮膚病防 治研究所,已充分實踐天主所賦予的使命—你們要彼此相愛(若.十 三.34) 走過半世紀的靈醫會,展望未來,雖然面對社會的變遷,仍該持 守主耶穌的聖訓「你們去醫治病人,宣講福音」(路.十.9 )。在 任何地方,任何惡劣環境中,靠主勇往直前。祝福靈醫會有美好的另 五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