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動怒』 (格前十三:5)

教宗2001年四旬期文告

 

 

  1. 『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谷十:33)。主耶穌以這句話邀請門徒,與他一起踏上旅途,從加里肋亞前往他要完成救贖使命的地方去。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是願意追隨導師走上苦路的基督徒的楷模,聖史馬爾谷把此一旅程做為耶穌在人世之旅的高峰。基督也要求我們能『上耶路撒冷去』。祂很強調這一點,尤其是在四旬期,因為四旬期是自我悔改,與祂完全共融,深入參與祂的死亡與復活奧蹟的適當時刻。

    因此對信友來說,四旬期正代表著再次深刻反省生命的適當時機。但一方面有不少人慷慨的為福音見証,而另一方面現代世界中也有許多領過洗禮的教友卻面對著『上耶路撒冷去』的嚴苛要求,都報以冷漠的抗拒,甚至公然反抗。還有些時候,生活中的祈禱經驗只是很膚淺的,天主聖言並未深入我們的生命中。甚至有許多人認為懺悔聖事並不重要,參與主日的感恩祭也只是盡本分而已。

    那麼,在這四旬期,該如何接受耶穌對我們悔改的要求呢?如何使生命有意義的改變呢?首先我們必須敞開胸懷,接納四旬期那動人的信息。復活節之前的四旬期,代表天主眷顧的神恩,也是一個彌足珍貴的機會,吸引我們更接近祂,要歸向我們心靈的深處,聆聽祂給我們的指引。

  2. 有些基督徒認為他們並不需要時時在靈修上努力,因為他們沒有領悟到,他們亟需正視福音的真理。為了不擾亂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想辦法使天主的聖言,例如:『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惱恨你們的人』 (路六:27),變為空洞無味。對這些人來說,諸如此類的聖言看來是如此的難以接受,也不容易轉化為生活整合的準則。其實,如果我們以認真的態度來看,就會看到這些聖言所要求的是徹底的悔改。人一旦受到冒犯或傷害,反而總是陷入自憐和報復的心理,完全忽視了天主對我們『愛仇人』的要求。然而,從人類每天的大小事件中,可以很清楚地證明,為了使個人和社會能真正革新,多麼需要寬恕與和好!人際關係固然如此,團體或國家之間的關係也莫不如此。
  1. 無數可悲的衝突撕裂著人性,這些衝突有時是起因於被曲解了的宗教動機,而在各民族中留下仇恨與暴力的痕跡。這種情形間或也發生在同一國家之內的群體間和黨派間。其實,我們有時會助長本來以為已經解決了的小衝突的再發生,而產生一種痛苦無力感。這讓人覺得有些人涉入了急遽上升而無法遏止的暴力,使受害者不斷增加,展望未來,也沒有具體的解決之道。世界上每一地區的人無不渴望和平,卻沒有產生一條具體的出路:為使全人類意見一致所做的付出,似乎並沒有認真落實。

    面對如此令人心驚的景象,基督徒不能再冷漠以對。正是為了這個緣故,我在剛結束的大禧年中,高聲呼求天主寬恕教會,也寬恕她的子女所犯的罪過。我們都很明白,基督徒的罪過多少玷污了教會無瑕的面容。然而,由於信賴天主仁慈的愛,我們能懷著信心不斷回歸正道,因為天主仁慈的愛,在見到我們幡然悔悟時,不會再計較我們的罪惡。當忘恩的罪人再次與祂完全結合時,正是天主之愛最崇高的表達。從這前題下,『淨化記憶』首先就是再次宣認天主的仁慈,這樣的宣認是教會內的各個階層每一次受到更新皈依的召叫時必須宣認的。

  2. 通向和平的唯一道路是寬恕。接受和給予寬恕,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產生新的和諧關係,中止惡性循環的仇恨和報復,粉碎束縛著敵人心靈的邪惡鎖鍊。凡是尋求和好的國家,以及希望個人之間及民族之間和平共處的人,除了接受寬恕、給予寬恕之外,沒有更好的方法了。主耶穌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瑪五:44-45),回響在這句聖言中教訓是多麼有益而豐富!愛那得罪你的人,可消除敵意,也能使戰場轉化為互相支持合作的地方。

    這個挑戰不僅與個人有關,也與各團體、各民族及全人類有關。這挑戰更以特別的方式與各家庭有關。要改變自己,去寬恕人、與人和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原因在於自己的過失,談和好已經夠困難了。如果有過錯的是另一方,要讓自己與對方和好,就更像是不合理的屈辱了。因此為走上和好之路,必先體驗到內在的悔改;也需要勇氣,謙卑地接受耶穌的誡命。他的聖言是不容懷疑的:不但挑起間隙的人必須尋求和好,連那受苦的人也要尋求和好 (參閱瑪五:23-24)。基督徒必須締造和平,即使覺得自己受到不公義的對待和打擊,仍然要致力於和平。吾主耶穌就是親自這樣身體力行的。祂等待門徒跟隨他,在友愛的救贖中與祂如此合作。

    在我們的時代,為使社會真正更新,為增強世界和平,寬恕似乎愈來愈成為一個必要的部份。教會宣稱要寬恕及愛敵人,有意識地在全人類的靈修財產中,激發起一種彼此建立關係的新方式;這方式有些困難,但是充滿希望。教會知道在這方面要依賴天主的幫助,因為天主絕不會遺棄在困難中投奔他的人。

  3. 『愛不動怒』 (格前十三:5)。在這句出自格林多前書的話中,保祿宗徒提醒我們,寬恕是實踐愛德最崇高的形式。四旬期代表著一個適當的時機,讓我們更深入寬恕美德的意義。透過和好聖事,天父在基督內賜給我們祂的寬恕,鼓勵我們在愛中生活,不把他人視為敵人,而視之為一位弟兄。

    願這懺悔及和好的時刻,鼓勵信友在所思所行上表現出真正的愛德,敞開胸懷接納人各方面的需要。此一內在的態度可引領他們結聖神的果實(參閱迦五:22),並以新的心情,對於那些有需要的人給以物質上的幫助。

    與天主、與近人和好的心,是一顆慷慨的心。在四旬期這個神聖的日子裡,這樣的『給予』就有了新的意義,因為那並不只是把自己多餘的給人,以減輕良心負擔,而是真正承擔起存在於世上的不幸。注視許多弟兄姊妹受苦的面容,以及他們悲慘的情況,會驅使我們與那些生活艱困的人至少分享部份所有。在四旬期,如果捐獻的人心中沒有怨恨和冷漠,就會使這『捐獻』帶來更豐富的意義,因為怨恨冷漠妨礙我們與天主結合,與弟兄姊妹共融。

    世人期許基督徒能一以貫之地做共融和團結的見證人。在這方面,使徒若望的話非常有啟發性:『誰若有今世的財物,看見自己的弟兄有急難,卻對他關閉自己憐憫的心腸,天主的愛怎能存在他內?』 (若壹三:17)。

    各位弟兄姊妹!St. John Chrysostom 說明吾主在走向耶路撒冷途中的教訓時,提醒我們,基督並沒有讓門徒無視於擺在眼前的困難與犧牲。他強調,要棄絕『我』是件難事。然而若能仰賴天主『透過與基督這人的共融』(PG 58, 619s) 而賜予的助佑,就不是做不到的事了。

    這也是我在四旬期間,邀請所有信友,都能熱心且滿懷信心地向天主祈禱的緣故,因為這可以讓每一個人重新體驗祂的仁慈。只有這恩賜能幫助我們,以更多的喜樂和慷慨的態度,來欣然接納並實踐基督的愛,這愛『不求己益;不動怒,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 (格前十三:5-6)。

    我懷著這樣的思緒,祈求仁慈聖母在四旬期之旅中,護佑全體信友,並衷心賜給你們每一位我的宗座降福。

二○○一年一月七日發自梵蒂岡


[IMAGE] 回到主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