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天主教史

 

(取自http://www.yz.jsinfo.net/yzsz/74/7441.htm)

 

第一節傳佈與教派

元代初期,天主教傳來揚州。

意大利旅行家鄂多力克,在其《東遊錄》中,記述當時 的揚州有方濟各會教堂一所。另元延四年(1317)正月三十日的文書 中,也曾敘述奧剌憨「前來揚州也裡可溫十字寺降香」一事(見《元典章》),元代統稱天 教中之方濟各會及聶斯脫利派為也裡可溫,蒙古語意為有福緣之人,其教堂稱十字寺。可見 ,元代揚 州已開始有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和教堂。其遺跡在揚州考古工作中有所發現。195 2年在揚州南門水關附近出土了兩塊元代的天主教徒墓碑和元代殘井欄一口, 墓碑上半部為天主教故事刻畫,下半部為拉丁文的碑文,第一塊譯文為:「以 主的名義,阿們!這裡埋葬著的喀德林,為多密尼﹒維利翁尼的女兒,她死於 1342年6月」。第二塊譯文是:「以主的名義,阿們!這裡埋葬著的安東 尼,為多密尼﹒維利翁尼的兒子。他死於公元1344年11月」。井欄上刻 著:「聖井,至元二十六年十二月甲申日」。聖井 為天主教堂所專用。這是元代初期揚州已有天主教 傳佈的珍貴物證。

明代中葉,天主教耶穌會傳入我國 。至明代末葉,天主教耶穌會在蘇北地區先傳至淮安,後傳入揚州。意大利耶穌會士艾儒略 (Aleni,Julio)曾於明萬歷 四十一年(1613)入中國內地,奉令至揚州為某大員講解西學,勸其信奉 天主教,洗名伯多祿。伯多祿率全家老幼30口領洗,且捨家為堂,並幫助傳教 ,因而教徒人數漸增。後艾儒略他去,揚州教務改歸法國耶穌會士史帷貞(字 一覽,Pierre de Spira,與艾儒略同時入中國內地傳教)兼管。後意大 利耶穌會士畢方濟(Sambiaso,Francesco)在崇禎年間,往來於蘇州、揚州、寧 波等地傳教,揚州天主教會的教務活動日趨擴展。

清順治期間(1644∼1662)全國28個地方建有天主堂,揚州是 其一。耶穌會中國傳教區的省會長畢嘉(Joannes Dominicus Gabiani)於 順治十六年(1659)來中國後,便長期在揚州、淮安等地傳教,他70多 歲時退居揚州,卒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葬於揚州城郊教徒墓地 。康熙三年(1664)揚州有天主教徒近千人,教堂一所,其規模為蘇北地 區之首。然而,這種情況沒有保持多久。由於天主教傳教士湯若 望案,清廷禁止外籍教士在內地傳教,中國各地的天主教會受沉重打擊,揚州 亦然。後清廷推翻了對湯案的判決,改變了政策,天主教又得以恢復。康熙二 十六年(1687),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士洪若翰(Joannes de Fontaney) 等5人,以數學家資格應康熙之邀,由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來華,他們在赴京之 前,曾被接待住於揚州。

鴉片戰爭以後,有一大批天主教外籍傳教士陸續來華,他們在《中法黃埔條約》的保護下,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清廷批准天主教弛禁後,以五 大商埠和原有的傳教點為基地,天主教可「安然入內地傳教」。咸豐二年(1852),天主教江南教區創始人法國耶穌會士薛禮昭(Sica Louis)和馬再 新(Massa Rene)沿運河北上,到揚州府,當時揚州是江南教區中最著名的一 座堂口,有教徒139名。其後,法國耶穌會士葛必達(Clavelin Stanislas),兩次前來揚州等地 巡視。江南教區代牧主教鄂爾畢(Gonnet,Joseph)派張星伯神甫到揚州 、淮安等地瞭解情況和安撫教徒。

由於清咸豐十年(1860)《中法北京條約》的簽訂,法國傳教士獲得了「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的特權。同治三年(1864)十二月,法 國耶穌會士雷□駿(Carreve Adrien)在駐滬法國海軍司令帕呂(Palludu Paro )的護衛下,乘「布爾代」號軍艦溯長江西上,在大運河入口處改乘小船駛達 揚州。帕呂司令並隨從官兵護衛著雷□駿「勘探各地」,與地方官談判並要求 歸還「禁教」時期被沒收的教產。地方官表示接受兩江總督所承認的有關傳教 的條例,保護城裡的天主教徒。但因缺少可靠的證明文件,他才不得不放棄收 回舊教產的要求。不久,雷□駿在揚州三義閣租了一間小屋。同治六年(1 867),法國耶穌會士金緘三(Seckinger,Joseph)自鎮江來揚州,買下這 間小屋,此即揚州最早的神甫住所。同治五年(1866)前後,揚州只有一 個會口,教徒95人。十三年(1874)揚州有會口六處,教徒206名。

光緒元年(1875),位於現市區北河下的耶穌聖心堂初步竣工,次年1月 1日,天主教江南教區朗懷仁(Languillat,Adrien)主教為該堂祝聖,教徒 有1397人。光緒八年(1882),法籍耶穌會士項德來(Andre,Alexandre )在高郵將民房改建為天主堂,同時兼管揚州、高郵教務。四、五年後,由陶泳 斯(Olivier Durandiere)繼任揚州總鐸,管理揚州、高郵教務。光緒二十六 年(1900)起,揚州府自成一個總鐸區,由法籍耶穌會士邱多廉(Joseph Couturier)和達亦文(Timolaus de la.Taille)先後任總本堂司鐸,下轄會口1 9處,有教徒929人,其中揚州553人,高郵300人左右,其他縣各有 一處簡陋住院,教徒數十人。另據上海土山灣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各府天主教 圖》所示,到宣統三年(1911),揚州府仍有教徒774人。

法國天主教拯亡會於光緒十四年(1888)在城內北河下設立聖母堂, 內附屬育嬰堂。民國24年該會修女抵達揚州,同年八月建造揚州聖母院。 該會來華後,即在上海徐家匯辦國籍女修會,取名獻堂會,培養女校教習, 修女稱先生。抗日戰爭期間,揚州總鐸區計有教徒2161人(揚州總本堂和陳家集 、高郵、臨澤、仙女廟等堂口的人數),另有興化堂口705人,泰興堂口5 75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自民國37年10月18日起,便由美國耶穌會士費濟時(Fahy,Eugenius E)取代法籍洛維水出任蘇北地區耶穌會會長, 後任揚州總本堂司鐸。1949年7月18 日羅馬教廷宣佈,將揚州總鐸區升格為揚州宗座監牧區。1950年8月9日,羅馬 教廷任命龔品梅為上海教區主教兼理揚州宗座監牧區教務。1951年2月1 2日,羅馬教廷又任命費濟時為揚州宗座監牧區監牧主教,以進一步加強美國耶穌會對揚州 天主教會的控制。

1949∼1951年,揚州天主教內計有美籍、法籍等外籍主教、神甫10人( 包括高郵、淮安、泰州等地的外籍神甫在內),輔理修士1人;揚州聖母院內 計有拯亡會法籍修女(院長)1人,中國籍修女7人。市區有教堂一所和兩個 會口(廣儲門、通運街),教徒384人。

第二節教區與教堂一第二節教區與教堂

一、教區

天主教會的基本體制是主教管理主教區,下設總鐸區、本堂區和會口。 揚州天主教會的隸屬曾幾經變更。

清順治十五年(1658),中國第一批監牧區成立,南京宗座監牧區是 其中之一。康熙二年(1663)揚州本堂區歸南京宗座監牧區管轄。咸豐八 年(1858)成立江南教區,轄江蘇和安徽兩省。上海為主教駐地。揚州為 本堂區,歸江南主教區下轄的南京總鐸區管轄。

南京總鐸區在光緒七年(1881)以前所轄包括江蘇省整個西部地區(南京、鎮江、揚州、淮安以及安徽五河),後劃分為二,北部另置淮安總鐸區;南京總鐸區僅存江寧、鎮江、揚州三府。兩年後,即光緒九年(1883) ,第一次出現「揚州總鐸區」的建制,但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以前,其轄境和名稱屢有變化。光緒八年至十四年(1883∼1888),揚州總鐸區轄蘇北運河沿線的揚州、高郵、淮安;光緒十四至二十年(1888∼1894),淮安劃出,自立一個總鐸區,揚州總鐸區僅存揚州一府。光緒二十年8月,又與淮安重新並為1個總鐸區,歷時5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起,揚州府屬八縣(江都縣、甘泉縣、儀征縣、高郵縣、興化縣、寶應縣、泰州、東台縣)自成1個總鐸區。民國22 年以後,揚州總鐸區的教務直接由上海宗座代牧區主教管理。抗日戰爭期間, 蘇北地區設4個總鐸區(揚州、東台、阜寧和海州),民國31年後,增至6 個總鐸區(揚州、東台、鹽城、淮安、沭陽和海州)。其會務,先是由法國巴 黎省耶穌會負責,後來則由美國加利福尼亞耶穌會接管。

民國35年,羅馬教廷將中國天主教組織從「傳教區體制」改為「聖統制 」,全國設137個教區,分屬20個總主教區。民國38年7月18日,揚 州正式成立宗座監牧區,轄淮陰、淮安、寶應、高郵、儀征、仙女廟。直至1981年10月4日,江蘇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根據中國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建 議,從有利於領導管理與教務的開展考慮,撤銷揚州監牧區,將揚州設為一 個本堂區,劃歸南京教區管轄。

二、教堂

天主堂舊址

揚州天主堂曾設在三義閣、東關街等處。清光緒八年(1883),在揚州西北蜀岡破山口處建一天主堂,上述遺址均已無從辨認。清同治三年(1864),在缺口城門附近建一天主堂。

現有的揚州天主堂,名「耶穌聖心堂」,位於市區北河下25號。此堂系 由負責上海徐家匯天文臺工作的法籍耶穌會神甫劉德躍(Le Lee Henri)於 清同治十二年(1873)購地建造,光緒二十六年(1900)全部建成。 這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建築。大門樓上嵌有石刻橫書「天主堂」三字 ,門樓用水磨磚砌成,古樸典雅。「文化大革命」初期,教堂外部十字架及 鐘樓頂被拆,內部祭臺等物被毀,教堂被改作揚州無線電元件三廠的一個車間 。1983年,揚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此堂退給天主教會。同年,揚州市天 主教愛國會主任吳士菊主持修葺,1985年完工。現教堂內前部中央設大祭 台一座,中供奉耶穌聖心像一尊,左邊是聖伯多祿像,右邊是聖保祿像;大祭臺 兩側各設一小祭臺,北側供奉露德聖母像,南側供奉聖若瑟像。教堂兩側牆壁 上懸掛14處苦路油畫像。佔地面積2080平方米,建築面積 1302.5平方米。教堂門內兩側鐘樓下各設一神功架,外裝拱形門,頗具 特色。教堂鐘樓高16.65米,面積為357.3平方米,屋面以鋁合 金作頂,用10根雕成十字花形紅漆木為柱,每根柱下以白礬石為礎。教堂屋脊上的銅質 十字架,重80公斤。揚州天主堂不僅是教徒們的宗教活 動場所,而且也是一處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前揚州總本堂區主要下屬教堂有:

仙女廟聖母始胎堂
邵伯聖依納爵堂,同治三年(1864)立
陳家集聖伯多祿堂,光緒二十三年(1897)立
儀征聖保祿堂
高郵聖母始胎堂,光緒元年(1875)立
臨澤童貞聖母堂,光緒十年(1884)立
興化君王堂,民國21年立
泰州耶穌聖心堂,光緒二十一年(1895)立

第三節反帝愛國運動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中第三節反帝愛國運動

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中,揚州市的愛國天主教徒們,從1951年3 月開始,便積極投入反對羅馬教廷干涉中國內政的反帝愛國鬥爭。1951年 3月24日,揚州天主教徒和宗教界人士1500人,冒雨參加反對美國帝 國主義武裝日本的示威遊行。同日,揚州市抗美援朝分會召開專題討論會,揭 露揚州天主教內外國傳教士利用宗教進行破壞活動的罪行,還對個別人散佈的 「不愛國也有自由」等謬論進行批判,使天主教徒們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3 月31日,天主教南京教區的神職人員和教徒793人,發表了《反帝愛國聯合宣言》,明確表示中國天主教要實行自養、自傳、自治三大原則,割斷與 羅馬教廷的政治、經濟聯繫。當天,住在南京的前羅馬教廷「駐華公使」黎培 裡拋出《致各教區主教的公開信》,公然反對中國教徒的這一愛國行動,並煽動中國天主教各教區主教要「明白地洞悉和勇敢地戰勝敵人的詭計」。 當黎的反動行徑在蘇北日報上披露後,揚州市的愛國天主教徒莫不義憤填 膺,羅秉彝等18人於5月27日下午舉行座談,一致表示:堅決響應南京教 區愛國神長、教友的「三自」革新倡議;並強烈要求人民政府將黎培裡驅逐出 境。會後,他們又寫了若干篇揭露和控訴揚州天主教會外籍傳教士反對新中國和 干涉我國內政的行徑的文章,在《蘇北日報》刊載。此時,大家都 迫切希望建立自己的組織,經羅 秉彝、朱炳然和郎美琳三人籌備,「三自」革新促進會,於 1951年7月28日下午,在北河下天主堂內舉行成立大會,參加大會的有 揚州市天主教徒代表66人,市各界來賓27人,大會產生揚州天主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促會,推選羅秉彝、朱炳然為正、副主任委員。通過成立宣言,號召教徒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 起來,為肅清天主教會內的帝國主義勢力和影響而奮鬥!翌日上午7時半 ,在北河下天主堂和廣儲門小天主堂,相繼舉行了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 儀式。在天主教堂懸掛中國國旗,這是解放以來的第一次。 緊接著,揚州市的愛國天主教徒們又為收回教會主權而鬥爭。7月31日 清晨,80余名教徒在天主堂做過彌撒後,齊集在神職人員的住室外面,本市 的小學教師、佛教徒、基督教徒300餘人聞訊後也趕來支援。8時許, 市促進會主任羅秉彝、副主任朱炳然、委員郎美琳三人進入室內,代表全體教 徒敦促美籍監牧主教費濟時、神甫陶雅谷(Thornton,Jac.E.)、楊耐安(Ryan, Gulielmus D.)和法籍神甫山宗機(Paulus Beauce)等交出揚州天主教會的 行政財產權,費濟時等當晚向市促進會交出 教堂的全部鑰匙、財產與帳冊。 在此基礎上,市促進會又發表了《為要求驅逐帝國主義分子費濟時等出境 告各界同胞書》,要求人民政府將他們驅逐出境。8月3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協商委員會、市抗美援朝分會常委會舉行聯席會議,作出決議,堅決支持天主 教徒的正義要求;並邀請由天主教徒組成的控訴小組深入到學生、婦女、工商 、文教、宗教等單位和團體中去,對費濟時等的罪行作進一步的揭露和控訴。 歷時3天,聽眾3000餘人,從而使全市的反帝愛國氣氛愈益熾烈。8月8 日,全市舉行了控訴帝國主義分子罪行大會,參加大會的各界代表有800多 人,費濟時等也被通知到會。會上,天主教徒羅秉彝、朱世昌、吳士菊等7人 相繼發言,他們憤怒控訴費濟時等在教徒中進行欺騙宣傳,散佈 反動文件,反對新中國,誣蔑中國共產黨,誣蔑人民解放軍,組織反動團體「 聖母軍」,以及阻撓和破壞天主教三自愛國運動等罪行。為純潔教會,揚州教 徒們再次要求人民政府將費濟時等驅逐出境,當即得到全體與會代表的熱烈支 持。最後,市長楊祖彤鄭重表示:市政府負責將天主教徒們與各界代表 的要求以及費濟時等人的罪行具實呈報上級人民政府,請求及時給予指示。8 月18日,市軍管會軍事法庭開庭,作出判決:將費濟時、陶雅谷、楊耐安和山宗機4名 帝國主義分子驅逐出中國國境。這樣,便徹底改變了由帝國主義分子長期控制 揚州天主教會的局面,使揚州天主教三自愛國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接著,同意 聖母院法籍院長戴德(Cartette Lesluare)和匈牙利籍輔理修士戴文彬 (Michae1 Fekete)的離境要求。

1952年1月10日,市政府召開各界代表200餘人會議,揚州市公 安局根據廣大人民群眾和愛國教徒的正義要求,宣佈取締反動組織「聖母軍」 ,會後,「聖母軍」成員絕大多數到市公安局進行了登記。

1955年9月,揚州市的天主教徒們根據人民政府的有關法令和政策, 結合天主教會的實際情況,開展了肅清反革命分子的鬥爭。當時,揚州天主堂 神甫劉×,繼續執行梵蒂岡的反動指示,不肯帶領教徒開展反帝愛國運動,不 准教徒參軍、參干,不准教徒的孩子戴紅領巾。市政府主要領導人曾多次對他 進行教育,闡明反帝愛國運動的意義;教徒們也對他進行了誠懇勸導。但劉態 度頑固,拒不悔改,仍利用宗教活動進行破壞,甚至濫用神權打擊進步教徒。 因此,人民政府不得不將其送回原籍河北省清河縣。

第四節教會團體第四節教會團體

【揚州市天主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促進會】
該會系揚州天主教徒反帝愛國運動的地方性機構,經羅秉彝、朱炳然和郎 美琳三人積極籌備,1951年7月正式成立,委員7人,候補委員2人 ,主任委員羅秉彝,副主任委員朱炳然。該會成立後,領導揚州天主教徒積極 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為純潔教會、清除長期控制揚州天主教會的帝國 主義勢力,為割斷揚州天主教會與帝國主義的聯繫,實行「自養、自傳、自 治」三大原則,堅決反對梵蒂岡干涉中國內政,維護祖國尊嚴和教會主權進行 過一系列的鬥爭。

【揚州市天主教愛國會】
該會前身為揚州市天主教友愛國會,成立於1956年6月,主任羅秉彝 ,副主任吳士菊、朱世昌,常委5人,委員13人。1983年3月,揚州市 實行市管縣體制,次年12月4日召開全市(含所屬市、縣、區)天主教友代 表大會,會上成立揚州市天主教愛國會,並選舉產生了首屆委員會,主任吳 士菊,副主任韓長順、吳寶鼐、李忠。揚州市天主教愛國會成立後,主要工作有:

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協助教會辦好教務。積極協助政 府對教徒熊德恆等人落實了有關政策。自1981年聖誕節起,每逢四 大瞻禮,組織教徒到南京石鼓路天主堂參加宗教活動。1983年,揚州市天主 教會相繼收回了天主堂和神甫樓,政府撥出人民幣12萬元,進行維修。 加強與各地愛國會的聯繫,堅定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信心。吳士菊和焦良 模於1982年11月赴蘇州、上海、杭州等地學習,交流經驗。1983年 11月,吳士菊應邀參加江蘇省天主教和基督教學習參觀團赴上海、浙江、福 建、廣東等地參觀學習。在此期間,還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天主教界人 士計27批、496人。

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辦好以自養為目的的事業。於19 85年7月開辦了益民診所,內設針灸、內外科、氣功療法等門診,5年來, 共收治病人達3萬餘人次,既為社會服務,又增強了自養 能力。 積極參政議政。吳士菊當選為揚州市第二至 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當選為常委;同時被選為揚州市第二屆至第七屆政治 協商委員會委員,並當選為常委。體制改革後,吳士菊當選為揚州市第一屆人民 代表大會代表,韓長順當選為揚州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吳士菊還被選 為省、市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揚州天主教人士被選為市、縣政協委員的有: 泰州李萬田,高郵李忠和姜公望,興化沈良,泰興闞哲瑋,廣陵區吳寶鼐。

第五節教會活動一第五節教會活動

一、宗教活動

天主教的宗教活動是恭敬三位一體的天主,恭敬耶穌基督,恭敬聖母瑪利 亞。敬禮的方式有誦唸經文、禱文、玫瑰經、三鐘經,拜苦路,敬供聖像和佩 戴聖牌等。週年禮儀分常年紀念中的聖誕系統、復活系統和諸聖系統,其活動 都有完整的禮儀規程。

揚州天主教會的宗教活動,是按本教區主教或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准印的週年瞻禮單進行的。宗教禮儀活動繁多,但彌撒是主要內容。除特殊情況外,彌撒都應在教堂或規定的地點內舉行。天主教神職人員必須遵守中國天主教主教團或本教區所作的有關規定舉行彌撒。全年中,每天都可由神甫做彌撒。每年 四大瞻禮,(耶穌復活節、神聖降臨節、聖母升天節和聖誕節),本堂主保耶穌聖心瞻禮,或其他有紀念意義的重大日期,揚州天主堂舉行大禮彌撒或奉香唱經彌撒。 每逢主日,在彌撒開始前,由主祭神甫舉行灑聖水禮儀。教徒們每逢主日或大 瞻禮日進堂做彌撒時,還誦唸經文。每逢大瞻禮,彌撒後舉行拜苦路和聖體降福。 每當教徒死亡或週年,其親屬好友為其獻亡者彌撒和追思禮儀。每年11 月2日為追思已亡瞻禮,本堂神甫為所有亡者舉行總亡者彌撒三台和追思禮儀。 天主教七件聖事,即聖洗、堅振、告解、聖體、終傅、神品、婚配,正常進行。 天主教將5月份定為聖母月,揚州天主教愛國會常常組織部分教徒赴上海佘山朝聖。 自1955年起,丹陽張博魯神甫定期來揚州主持宗教活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的宗教活動被迫停止。1985年 12月8日揚州天主堂舉行復堂典禮,南京教區錢惠民主教親臨主祭大禮彌撒 ,本堂神甫郭宗言襄禮。

1986年,揚州的天主教徒們還響應全國政協宗教界46位委員發出 的「隆重舉行為世界和平祈禱」的倡議,根據中國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和中國主 教團《告神長教友書》中的規定,於6月8日在揚州耶穌聖心堂舉行唱經大禮 彌撒和聖體降福,表達了深切的和平願望和同世界各國人民加強團結的決心。

二、外事活動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天主教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發展,來揚州參 觀訪問的外國天主教人士日益增多。自1981年以來, 曾接待了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盧森堡、澳大利亞、德意志 聯邦共和國等國家的天主教人士計24人,其中神甫2人,修女2人。198 6年荷蘭駐中國大使斯密森東(Anton G.O.Smitsendonk)及一隨員來揚州天 主堂拜會了本堂神甫郭宗言。

1985年5月,香港《驛》雜誌主編孔慶玲組織香港天主教人士參觀團 一行9人來揚州天主堂參觀訪問;翌年5月,她又組織香港佘山友誼團一行2 2人來揚州。1987年12月,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橋》雜誌 主編鄧肇明,偕同蘇格蘭籍編輯季秀全(Jill)來揚州天主堂採訪,揚州天主教愛國會以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互不隸屬的原則給予接待。

第六節教會辦事業

一、教會學校

【震旦中學】
民國9年由法國耶穌會士山宗機在揚州創設,初稱聖 約翰伯爾各滿公學(Ecote St.Jean-berchmans),後稱揚州震旦大學預科。

民國20 年改稱私立震旦大學附屬揚州震旦中學,由當時江蘇省教育廳核准立案。開辦時僅有高中部 ,民國21年後,復添設初中部;24年更名為私立震旦大學附屬揚州第一震旦中學。採取男女分校制,另設高、初兩級女子部,民國38年7月停辦。該校雖聲稱實行校董會制領導,集議聘任校長一人,實際上學校大權由法籍耶穌會士孫培安(Antoine Saimpeyre)和費濟時把持,歷任校長是法籍神甫山 宗機、中國籍教徒查鳳池和中國籍神甫丁汝仁、張希斌。校舍最初在城內三義閣,為耶穌會捐助。越一年,因房屋不敷應用, 由耶穌會將糖坊巷聖母堂全部房屋捐給該校,計有平房4幢共37間;當時的鹽 務稽核所長姚某將校西貼鄰的私宅也捐獻該校,另有空地8畝。民國24年,男 子部設在缺口街糖坊巷,女子部設於缺口街北河下聖母院內。該校經費來源主要有:上海震旦大學撥給開辦費,法國政府教育部補助費 和學生的學費、宿費、實驗費、圖書費、體育費等收入,不足之數由上海震旦 大學補貼。該校男女高、初中部的修業期限各3年,每班學額30人。民國35年全 校學生達七八百人。凡高一新生未習法文者,補習法文。教師多為中國籍教 師,也有少數外籍傳教士任教。

【達德小學】
前身為達義小學(建於同治三年(1864 ),校址原在東關街馬監巷口,後遷於缺口街天主堂內)和曉德小學(建於光緒十四年 (1888),校址在糖坊巷聖母堂內,後遷至缺口街聖母院)。民國21年,上 海教區主教惠濟良(Haouisee.Augusle)授意,將達義小學和曉德小學合併 ,同年秋改為江都縣私立達德小學校,成為震旦中學小學部。該校亦取男 女生分校制,男子部校址在缺口街北河下天主堂內,女子部在天主堂對面。 該校校長兼任震旦中學副校長之職。學校基金為上海天主教會捐贈。該小 學與震旦中學互相銜接,由小學初級到中學高級乃至大學均可逐級直升。該 校初級四年,高級二年。解放時,該校設四個分院:一院為男子部,設在天主 堂內;二院為女子部,設在現北河下小學內; 三院設在東關街;四院設在通運街。

1949年7月以後,美國天主教會 停止給該校的經費,當即由人民政府按同類學校的待遇給予補助,1951年 4月由人民政府接收。1952年12月改為公辦。

【福幼班(貧兒識字班)】
民國35年由天主堂創辦,地點在天主堂內,免 費招收天主堂附近的貧苦兒童入學,僅一個班,有學生四五十人,教師主要是 教兒童識字,講解天主教經文,中午免費供應學生一頓稀粥。1949年底停 辦。

二、教會育嬰堂、施診所及其他

【育嬰堂】
清同治六年(1867),法籍神甫金緘三來揚傳教,12月, 將揚州三義閣的狹小住院改為育嬰堂,由上海徐家匯聖母院派一位貞女來主持 ,另有幾名揚州女教友協助工作。同治十年(1871),法籍神甫富守和(Ferrand Emi le)在東關街購得另一所房屋,把育嬰堂遷至該處。光緒十四年(1888), 北河下聖母堂建成並附設規模較大的育嬰堂。據統計,自同治六年至光緒十五 年(1867∼1889),共收嬰孩2414名,其中1603名於受洗後 不久便死去,占收嬰兒數的66.4%;321名送給南京、鎮江、無錫等地 的教徒之家收養,光緒十五年(1889),揚州總鐸區尚有育嬰堂兒童490 名。

【施診所】
同治六年(1867)3月,金緘三神甫首先在揚州開辦施診所 ,該診所由上海董家渡天主堂的護士潘奧定(Bernard.Auguste)修士主持, 培訓揚州本地醫務人員,免費施診給藥。當時的潘修士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說: 「這種施診所,給教外人的歸化創造了條件」。

【露德診所】
民國35年,揚州天主堂購得揚州通運街7號民房一處,建一 會口,內設露德診所,由法籍神甫柏世安主持。1950年停辦後,診所中的醫 師襲用原名自行開業。

【德萊診所】
民國36年,揚州天主堂購廣儲門34號民房一處,設一會口 ,俗稱小天主堂,解放後由修女龍光潔在此開辦德萊診所,1951年停辦。

【博愛診所】
設在聖母院內,初稱聖母院診所,抗日戰爭勝利後定名博愛診所 ,由拯亡會修女主持。1951年10月修女離揚後,診所由其餘成員自行維 持,後停辦。

【濟時家庭工業社】
1949年初開辦,用達德小學一間教室作車間,編織 毛巾、襪子,由修女陸貞負責。當年停辦。

【救濟難民】
民國26年冬,日軍侵佔揚州。揚州天主堂為解決部分百姓饑寒 ,特在神甫樓、達德小學、震旦中學及聖母院等處,收容教徒、附近居民以及 部分群眾600多人,收容時間約10∼15天,每日供應稀飯。民國27年 農曆正月二十四日清晨,駐紮大汪邊的日軍以清查中國兵為借口,帶領偽軍一 營人衝進天主堂,法籍神甫山宗機躲在一教徒家中,天主堂中國籍神甫蔡洗耳( 蔡蘅)當即挺身而出上前阻擋,被拳打腳踢推倒在地。 日偽軍竄入教 堂各處搜查,強令難民到與天主堂相連的達德小學操場集中,並逐一搜身。敵人 騷擾達三四小時才撤去。事後蔡神甫在聖心堂內講道時對教徒們說 :「每個公民,應當愛國,要做一個有志氣的中國人。」

 


[IMAGE] 回到主網頁